
信号调理设备的接地方式核心围绕 “抗干扰、防地环路、稳电位” 设计,主要分为单点接地、浮地、屏蔽层接地、混合接地、多级接地五类,不同方式适配不同场景(干扰强度、布线距离、信号类型)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接地方式 1:单点接地(最常用,优先推荐)
定义:所有信号调理设备(放大器、滤波器、PGA)的接地端(信号地、电源地)汇总至一个 “公共接地点”,再单点连接至系统主接地排,杜绝多接地点形成的地环路。
1. 分类与原理
放射式单点接地:各模块接地端直接连线至公共接地点,布线短、阻抗低,适合模块集中安装(如调理板上的多个器件)。
星形单点接地:各模块通过独立接地线连接至公共接地点,形似星形,适合模块分散但距离较近(≤5m)的场景。
2. 适用场景
低中频信号(≤1MHz)、短距离布线(≤10m);
工业车间、室内变电站等中等干扰场景;
信号调理与 ADC 集成在同一装置的情况。
3. 实操要点
公共接地点选择装置金属外壳内侧或主板接地焊盘,接地线尽量短(≤30cm)、粗(≥2.5mm²);
信号地(SGND)与电源地(PGND)先汇至公共接地点,再连接主接地排,禁止直接交叉连接。
二、核心接地方式 2:浮地(隔离式接地,强干扰场景首选)
定义:信号调理设备的信号地不直接连接大地,而是与系统地、外壳地保持电气隔离(隔离电阻≥10MΩ),通过隔离器件(如光耦、隔离放大器)传递信号,阻断地环路干扰。
1. 原理
利用隔离器件切断 “信号源地” 与 “调理设备地” 的电流通路,避免不同接地点的电位差产生干扰电流,尤其适合信号源与调理设备距离远(>10m)、地电位差大的场景。
2. 适用场景
强电磁干扰环境(钢铁厂、变频器集群、高压设备附近);
信号源与调理设备异地安装(如互感器在杆塔、调理设备在控制室);
需阻断共模干扰的高精度测量(如 16 位 ADC 配套调理)。
3. 实操要点
搭配隔离电源(如 DC-DC 隔离模块,隔离电压≥2kV)为调理设备供电,避免电源端引入干扰;
浮地系统需加装泄放电阻(100kΩ~1MΩ),防止静电积累导致器件损坏;
外壳地(FGND)单独接地,与信号地保持隔离。
三、核心接地方式 3:屏蔽层接地(针对线缆干扰)
定义:信号调理设备的输入 / 输出线缆(屏蔽线)的屏蔽层按特定方式接地,阻断外部电磁辐射干扰,保护线缆内的信号。
1. 分类与原理
单端接地:屏蔽层仅在 “信号源端”(如互感器侧)接地,另一端(调理设备侧)悬空,避免屏蔽层形成环流,适合线缆长度≤30m。
双端接地:屏蔽层在信号源端和调理设备端均接地,仅适用于线缆长度>30m、两端地电位差≤1V 的场景(如同一变电站内),否则会产生屏蔽环流。
中点接地:屏蔽层在线缆中点接地,兼顾两端抗干扰,适合超长距离布线(>50m)。
2. 适用场景
所有使用屏蔽线传输信号的场景(如互感器到调理设备的连线);
射频干扰强的环境(如通信基站附近、射频设备车间)。
3. 实操要点
屏蔽层接地需牢固(缠绕接地排≥3 圈),接地电阻≤10Ω;
避免屏蔽层与信号芯线短路,接头处用热缩管绝缘防护。
四、核心接地方式 4:混合接地(复杂场景适配)
定义:结合单点接地与浮地的优点,针对 “高低频混合信号” 或 “多干扰源场景”,采用 “信号地单点接地 + 屏蔽层单端接地 + 电源浮地” 的组合方式。
1. 原理
低频信号(≤1kHz)通过单点接地消除地环路,高频信号(≥1MHz)通过浮地隔离辐射干扰,屏蔽层接地阻断线缆干扰,兼顾不同信号类型的抗干扰需求。
2. 适用场景
同时处理暂态高频信号(如雷击尖峰)与稳态低频信号(如基波);
大型监测系统(多调理模块、多监测点);
复杂干扰环境(如户外光伏场站,含宽温、振动、电磁干扰)。
3. 实操要点
高频模块(如滤波器、放大器)采用浮地,低频模块(如增益调整电路)采用单点接地;
各模块接地按 “功能分区” 汇总,再通过隔离器件连接至主接地排。
五、核心接地方式 5:多级接地(大型系统专用)
定义:将信号调理系统的接地分为 “模块级接地→装置级接地→系统级接地” 三级,每级单独设置接地点,逐级汇总至大地,适合多装置、多模块的大型监测系统。
1. 原理
模块级接地:单个调理模块内部单点接地;
装置级接地:同一装置内所有调理模块的接地汇总至装置接地排;
系统级接地:所有装置的接地排汇总至系统主接地网,确保整个系统电位统一。
2. 适用场景
变电站枢纽、大型工业厂区(多车间、多监测点);
多调理设备联网运行的场景。
3. 实操要点
每级接地排之间用粗接地线(≥10mm²)连接,接地电阻逐级降低(模块级≤10Ω、装置级≤4Ω、系统级≤1Ω);
避免不同级别接地排直接跨接,防止电位紊乱。
审核编辑 黄宇



